新聞中心
NEWS

“雙碳”目標下 那些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脈動

2021-09-22 14:39

文/杜江茜
 
  2020年,中國向世界承諾,力爭二氧化碳排放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毫無疑問,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係統性變革。
  從中央到省市,從政策措施到投資規劃、大型企業布局,從環保行業、金融行業到科技行業、工業行業,在“雙碳”目標下,改變正悄然發生。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紮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被列為2021年重點任務之一;“十四五”規劃也將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列入其中。而作為全球主要排放囯裏首個設定碳中和限期的國家,我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
  無論如何,“雙碳”目標下,那些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脈動,已然激蕩。

  大國擔當 用短於發達國家的時間實現“雙碳”目標
 
  在中國,碳達峰、碳中和,六個字,從不是口號。
  今年3月12日,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官方微博消息,2020年,全國完成造林677萬公頃、森林撫育837萬公頃、種草改良草原283萬公頃、防沙治沙209.6萬公頃,全國濕地保護率達50%以上。截至目前,全國森林覆蓋率達23.04%,森林麵積2.2億公頃。
  麵向未來,“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中國森林覆蓋率將從目前的23.04%再提高超1個百分點,達到24.1%,濕地保護率提高到55%,基本消除重汙染天氣和城市黑臭水體,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使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
  “美國年排放為48億噸,且美歐日碳排放都在下降。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減碳減排形勢嚴峻,任務艱巨。”在2021全球綠色經濟財富論壇開幕式暨“碳中和”主題論壇上,工信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在主旨演講時指出,2019年中國生產和消費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達到100億噸,全球總量為331億噸,中國比重達到30%,仍保持年約1.5%的增幅。他認為,中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隻有30年的時間,少於發達國家的40-50年周期,挑戰和難度更大。
  另一方麵,我國的能源結構相對單一,呈現出“多煤少油缺氣”的特征。減少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使用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有效途徑之一。因此,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對整個產業結構布局、能源結構調整、新能源開發利用都會產生重大影響。
  盡管挑戰更大,但已成共識的是,這是中國主動履行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也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需要和保障。
  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執政理念,標誌看中國將告別依靠高環境代價來換取經濟增長的粗放型發展模式,進而轉變為依靠科技促進綠色發展,實現數字化賦能綠色發展。伴隨著頂層設計和政策體係的推進,通過數字化賦能,提高效率、節約資源,實現降低能耗,加快重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的目標。

  一一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毫無疑問,“雙碳”目標必是題中之義。

  時代巨變 中國的“碳中和”經驗可以視為一個“全集”

  事實上,嚐試早已開始。“美國國際集團(AIG)投資新疆、四川兩地的溫室氣體減排項目,用200萬美元購買農民生產、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當量指標。這個項目為40萬畝農田安裝了滴灌等節水設施,改變了5萬畝稻田的用水係統,固定了12萬畝沙漠等,幫助減少了31萬噸當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對於世界而言,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製造業國家,通過購入原料、出口製成品,為全球消費者承擔了大量的碳排放,中國的碳中和目標,實則是為全球消費者實現碳中和。同時,中國擁有最完整的工業體係、最長的產業鏈條、全球第二大的消費市場,中國的碳中和經驗可以視為一個“全集”,其他國家和經濟體作為其中的一個“子集”,可以找到對應的解決辦法。
  更為關鍵的是,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正處於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型過程中。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要麽與中國發展階段相近,要麽低於中國的發展水平,中國的經驗具有更廣泛的參考價值。一個簡單的例證是,歐盟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和高達60歐元每噸的碳價,非發展中國家所能承受,發展中國家需要切實可行而非“理想”中的“零碳”方案。
  “2020年,我國碳排放強度相比2005年下降48.4%,超完成了中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下降40%到45%的目標。”9月7日,在成都舉辦的“首屆中國數字碳中和高峰論壇”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葉民表示,中國已基本扭轉碳排放快速增長局麵。

  久久為功 量化個人的綠色價值或將成下一個“藍海”

  同樣是在這場論壇上,中央網信辦副主任盛榮華指出,要推動數字技術跨界應用,進一步加快對傳統行業網絡化、智能化、清潔化改造,將數字經濟的減碳優勢與綠色發展的廣闊前景密結合。
  2020年,全球氣候行動峰會發布的最新《指數氣候行動路線圖》指出,數字技術在能源、製造業、農業、土地、建築、服務、交通和交通管理等領域的解決方案,已經可以幫助全球減少15%的碳排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碳中和路線圖非常明確,並將數字經濟、新能源、創新等要素作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支柱。
  “綠色化、電氣化、數字化是降碳關鍵。”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鄔賀銓看來,我國東部地區的核心問題是提高使用能源效率,西部的主要問題則是如何增加非化石能源的供應比例,“四川有著全國最豐富的水電資源,四川三州地區還可以發展風電。”他認為,四川本身是碳匯的主要供應方,有廣大的森林、林業、草原、農業碳匯,可以大力發展碳匯資源。
  類似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指出,國家要實現“雙碳”目標,勢必將目標任務分解和細化到各地,各地方政府將成為實現目標的關鍵,在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過程中,各地因能源結構不同、產業結構不同,必然節能減排任務不同,完成時間也將有所不同。
  例如,浙江、上海等經濟相對發達的省份可重點關注科技創新、產業結構優化等;甘肅、寧夏等西部省份可在探索新能源發展方麵持續發力;四川、福建等森林覆蓋率較高的省份可重點關注生態碳匯。
  令人期待的是,碳中和理念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引領出綠色低碳的新風尚。
  螞蟻森林正是一個極佳的案例——這項由企業推出的軟件,可以通過步行、地鐵出行、在線繳納水電費、網絡購票等行為獲得“綠色能量”,能量可以用來申請種虛擬樹木,最終變成在現實裏種樹。
  這意味著,量化個人的綠色價值,或將成為下一個“藍海”。而在“雙碳”背景下,新的商業機會正在誕生,更多企業的加入將幫助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碳普惠綠色市場。
 
 

版權所有:银河集团198net 集團        網站建設: